8月27日,天津市國資委《關于加快推進國企上云工作完善國資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方案內容要求企業已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臺(如:“華為云”、“阿里云”、“騰訊云”、“沃云”、“天翼云”、“移動云”)的信息系統,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云,原則上最遲在2022年9月30日為止結束云計算遷移工作。
消息一出,整個IT投資圈、廠商和媒體圈立刻引發軒然大波。政策出臺出于怎樣的考慮,在這個企業追求利潤的商業時代,云廠商們又在進行著怎樣的探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從上半年的過往中逐漸揭開云廠商們的商業新邏輯。
追求利潤背后的商業“新探索”
截至目前,各大云廠商悉數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財報。從全球范圍看,Q2,AWS凈銷售額為148.09億美元,同比增長37%;Azure增長51%;谷歌云營收46.28億美元同比增長53.91%。
在國內,云計算巨頭阿里云,Q2調整EBITA利潤擴大至3.4億元,實現三個季度連續盈利,給予整個行業以信心。從2009年成立到如今實現贏利,阿里云耗時十二個年頭,AWS也用了整整十年。
如今回頭來看,亞馬遜和阿里前期云業務發展有著相同的商業軌跡,打法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從企業需求出發,做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并延續到他們的云計算業務上。
不僅如此,AWS和阿里云兩者的收入結構基本接近,均主要以IaaS業務為主,輔以一部分PaaS業務。阿里云至今在 PaaS 層的工具銷售上,都采取與云搭售的模式,客戶要買阿里云 PaaS 工具,必須一起采購阿里云IaaS資源。
從商業選擇上來講,因為通用型最強,IaaS層的云存儲資源是最能賣得出價錢的產品,只要客戶規模上來了,邊際效益就會立刻提升;而 PaaS 與 SaaS 由于涉及到不同企業業務的具體場景,往往需要定制開發,交易周期被拉長,交付成本大幅提升。
此外,和美國不同的是,美國在移動互聯網之前,已經培育了成熟的面向B端的軟、硬件市場,養活了包括Oracle、IBM、SAP在內的一大波軟件企業。而國內過去20年最成功的科技企業,幾乎都是面向C端用戶的互聯網公司。
也正因此,在國內先發展IaaS再向上切入PaaS、SaaS自然成為了大部分企業的首選。
而與AWS和阿里云不同的是,Azure采取以SaaS優勢切入并逐步向下滲透的發展模式,不斷擠壓AWS IaaS業務的盤子,如今收入增速遠遠高于AWS,Azure的PaaS和SaaS的收入占比超過60%。而谷歌云的收入增速也在2018 Q4之后反超AWS。
因為在用戶看來,IaaS業務更多的是為了降低成本,PaaS、SaaS為了提高收益。若要改變企業固有的結構,提高收益的動機要遠遠排成降低成本前面。從目前市場反饋來看,微軟Azure的成功驗證了這條道理的可行性,微軟也因此轉型成功,并一躍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企業。
在向上探索的過程當中,AWS因為自身沒什么SaaS服務,通過大量籠絡SaaS開發者入駐來完善云服務的生態圈層。探索SaaS軟件合作并打造完善的生態,成為阿里云和騰訊云一直堅定執行的發展戰略。多年來阿里云和騰訊云投資大量的上下游企業(如阿里投資的七牛云、數夢工廠,騰訊投資的靈雀云等)以不斷彌補技術產品并豐富生態圈層。
其自身也不斷調整戰略,形成一套完整的打法。去年6月,阿里云提出“云釘一體”戰略。截至今年3月底,釘釘應用總數已超百萬,在3個月內增長近一倍,其中低代碼應用在3個月內增長近38萬。騰訊云則依托微信、小程序等構筑自己的云生態圈。
在國內,除了阿里云、騰訊云業務發展最快外,今年三大運營商的云業務報表也格外搶眼。根據財報,上半年,天翼云營收達140億元,超過2020年全年總收入,同比增幅109.3%;移動云收入達97.21億元,同比增長118.1%,超2020年全年營收,且公有云收入份額進入業界前十行列;聯通云收入同比提升54.1%,達到76.9億元。
業內人士此前也將此解讀為,三大運營商A股上市前的造勢。然而市場卻并沒有為此買賬,中國電信A股上市首日35%的大漲后,便迎來四連跌,其中還包括兩個跌停。中國電信雖然在云計算領域深耕十多年,成績也很亮眼,但是長期以來“管道工”的外界形象,加上偏弱軟件能力,沒能在這上市的關鍵節點發揮該有的作用。
設立“國資云”背后的安全考慮
不可否認,部分企業在盲目追求利潤的同時,忽視了最底層的社會價值。在上半年里,滴滴赴美IPO的波折以及近期阿里云泄露用戶注冊信息事件等,讓人們逐步意識到數據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性。
按照滴滴招股書內容,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名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名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戶,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根據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的統計數據,去年10月,全國網約車訂單量共計6.3億單,滴滴平臺的訂單量為5.62億單。
而滴滴的最大的股東是軟銀和美國的Uber公司,滴滴創始人程維僅有7%的占股比例,真正的決策權并不在我們手里。滴滴上市被嚴查便一目了然了。在此事件之后,政府就連續出臺各種政策,以加強政府、企業和個人數據的監管和保護。
7月10日,網信辦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并將在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8月17日,《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經國務院第133次常務會議通過,將自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將自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日,五部委聯合發布《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將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回憶至此,結合當前的國際環境,聯想滴滴平臺海量的個人信息數據、阿里云泄露用戶注冊信息事件,我們就不難理解近日天津建立國資云的初衷。
事實上,早在天津之前,四川、浙江國資云項目建設都已開始。浙江省在今年3月啟動國資云項目建設,明確由浙江省國資委控股的杭鋼股份承擔起本省國資云IDC機房的建設與維護運行。PaaS層公有云廠商將通過技術手段賦能國資云平臺建設。
對此,國泰君安計算機團隊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國資云的建設將推動行業信創的提速。國資云和信創云實際上是從資本和技術兩個角度來強化國企的數據安全,國資云要求機房、數據由國資掌握,信創云則從技術上減少后門漏洞。目前信創云直接承載全部國企的業務系統是不現實的,所以未來國資云和信創云的推動可能有兩種方式,但無論哪種模式,國企后續IT技術設施及業務系統的信創化轉型都是大勢所趨,將加速行業信創的發展。
按照這樣的發展邏輯,目前國資云體現出一定的主題投資屬性,具備國資背景的IDC廠商,以政府、國企客群基礎較好的頭部通用型信息化廠商和頭部信創廠商都將迎來利好。作為央企的三大運營商,純國產化的軟硬件廠商和芯片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政務云成為下一個新的戰場
繼互聯網行業上云的紅利之后,各云服務商在尋找新的賽道。產業數字化4倍于數字產業化的市場規模,讓政務等傳統行業的云市場更加獲得資本垂青。數據統計,2020 年中國政務云市場增長迅速,規模達653.6 億元,同比增長42.3%。政務云自然而然成為云廠商們下一個爭奪的焦點。
有別于泛互聯網行業,政務等傳統領域要求云廠商除了交付標準的產品外,更需要躬身入局提供項目制式的服務能力,更懂業務、流程、更強調時時在線的服務能力,而非產品型的或者通用型平臺。從IDC近期發布的數次政務云相關報告中不難看出,華為、浪潮、中國電信已占據第一陣營。
2021年以來,這些頭部的云計算企業負責人對各地政府領導進行密集拜訪。不僅如此,公司內部進行組織架構的升級,對政企、金融、醫療等行業提供更下沉、更聚集的服務。
據媒體報道,從去年12月底到今年6月,從最北邊的黑龍江,西至甘肅、陜西和四川,中至湖北,南到湖南、云南,華為三位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胡厚崑、郭平輪分別進行了密集拜訪。據了解,阿里云高層或相關負責人同期也拜訪了河南、安徽、山西、福建、云南、湖北等省及一些地市的主要領導。
在今年5月的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重點強調“做好服務”大戰略,宣布為全面服務政企客戶,完成新一輪組織調整,一是設立了18個行業部門,做行業數字化創新;二是任命了16個分公司總經理,負責16個區域的本地化運營,包括與本地客戶建立連接,建立本地化生態。
騰訊云則更快更低調。5月中旬,騰訊對騰訊云所在的CSIG事業群也進行了組織架構變動。湯道生任騰訊CSIG事業群的CEO,邱云鵬任COO。在騰訊云的行業市場上,政府、金融這兩個最好的行業,還是由邱云鵬負責。
華為從2019年底進行了更為細化的架構調整,將政府業務又細分了數個組織一一對應國家部委,比如海關、水利部、工商總局等。這些垂直行業本身就是縱向的直管方式,比如水利部門,最頂層有水利部,到了省級有水利廳,到了地市有水利局。華為就以此從上到下建立對應的組織架構,有人跑總部,也有代表處對應當地。
從去年開始,華為還大量任命城市總經理,管區域和縣。在這樣的模式下,華為逐漸摸到了行業門道,政企業務收入從幾年前的90多億漲到了2020年的170億。
從2012年至今,華為云累計服務了超過 600個政務云項目。自2017的230+發展到2021年5月的600+,短短幾年內,華為云政務云項目數量增加了260%,其中包括國家部委級項目38個,省/直轄市項目40個,市縣政府和委辦局項目530多個。
在政務云市場,浪潮云目前最有資格與華為云一較高下。截至目前,浪潮云已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分布式云體系,涵蓋288個分布式云節點,基于統一的OpsCenter,實現了持續性迭代升級;服務我國245 個省市政府、2 萬個政府部門、128 萬家企業,具備16 大類 200 多種產品及 1 萬個業務場景服務能力。
中國電信作為運營商,本身是央企,又是中國最大的IDC服務提供商,擁有豐富的基礎設施資源。截至2020年底,IDC機架總數超過42萬個,80%部署于四個經濟發達區域,全國平均機架利用率達到70%。目前,天翼云已在全國范圍內承建了16個省級政務云平臺,覆蓋了130個地市,打造了1000余個智慧城市項目。
即將在國內A股上市的中國移動,也在加速布局政務、智慧城市、傳統企業轉型、金融等領域。2021上半年,中國移動政企客戶數達到 1553 萬家,凈增169萬家。政企市場收入保持快速增長,達到人民幣 731 億元,同比增長 32.4%。目前,中國移動已為14個省級政府、100多個地市級政府提供政務云平臺服務。《2020年政務云服務運營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移動云已躋身前列,占據市場份額第三。
回看整個上半年,從阿里云的連續三個季度盈利,到國家安全政策的監管,再到政務云的新戰場,云企業已從原來單純以規模取勝的階段向著利潤為王的道理上邁進。從IaaS到PaaS到SaaS進階,云企業們正不探索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運行邏輯,并以安全為基礎,在政務云等傳統的賽道中尋找更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