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SUSE 宣布收購 Kubernetes 管理平臺公司 Rancher Labs,交易預計在 2020 年 10 月底之前完成。有外媒稱,收購價預估在 6 億至 7 億美元之間。
宣布要收購之后,SUSE的介紹前綴中又多了個關鍵詞——Kubernetes,變成企業級 Linux、Kubernetes、邊緣計算和 AI 的首選開源創新者。
曾經,SUSE 是最早做 Linux 發行版的企業,但從 2004 年開始,SUSE 三度易主,直到去年才重新獨立,估值早已無法比肩幾乎同時成立的 Linux發行商紅帽。SUSE 似乎也并不執著于企業版 Linux市場,而是向云業務、以及更多的IT服務拓展,這才有了現在一長串的介紹前綴和收購動作。
2004 年,Novell 收購 SUSE。
2010 年,Attachmate 收購 Novell。
2014 年,Micro Focus 收購 Attachmate。
2018-2019 年,SUSE 與私募股權公司 EQT 的合作,重回獨立。
SUSE 分配很多資源在 Linux 之外
“SUSE 在過去 25 年已經非常成功地交付了企業級 Linux產品…… 我們的客戶對跨越邊緣到核心數據中心,到云的計算解決方案需求日益增長,SUSE 必須能夠跨越這些計算模型無縫部署和管理”,SUSE 某一部門總裁 Thomas Di Giacomo 去年曾提到,基于客戶需求,SUSE 拓寬了產品覆蓋范圍,而不僅僅局限于 Linux。
用 SUSE時任公司副總裁,亞太區及日本總經理江永清接受采訪時的言論,簡單來說,SUSE 會分配很多資源在新產品方面。
其中就包括 Kubernetes 產品。Rancher Labs 提供開源企業級 Kubernetes 管理平臺,旗艦產品 Rancher 有 37,000 個活躍用戶,下載量超過 1 億。Rancher 提供完整的 Kubernetes 軟件棧,支持任何經過 CNCF 認證的 Kubernetes 發行版,包括 Google GKE,Amazon EKS 和 Microsoft AKS。
此前,Rancher Labs 的付費客戶包括美國運通等大品牌,在中國,也有中國聯通、華為、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大客戶。收購完成之后,Rancher 將繼續開放方式、并支持多種 Kubernetes 發行版和操作系統。Rancher Labs 的銷售部門將納入 SUSE,Rancher Lab 的 CEO 盛亮表示,他將領導 SUSE 的功能和創新部門合并,之后不需要再為 Rancher 保留單獨的銷售團隊。
SUSE 近年非常重視云業務,也曾多次表達過對 Kubernetes 及混合云方向的看好。
2017 年年初,彼時還在 MicroFocus 控制下的 SUSE收購了 HPE 公司旗下的云資產業務,包括 OpenStack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Cloud Foundry 平臺即服務(PaaS),和 Stackato 云資產。SUSE 當時計劃用這些資產,擴充自身的 OpenStack。
時任 SUSE 戰略總裁 Michael Miller 對此評價:SUSE 的根基已經從企業 Linux 發行商,演變為開源的、定義軟件的基礎架構提供商。
SUSE 新發布的旗艦操作系統 SUSE LinuxEnterprise15 服務器(SLES)ServicePack1,被認為是創建了一個橋接服務器和云之間的操作系統,可以合并容器開發與傳統開發,結合舊有應用程序和微服務。此外,Leap 15.2 還首次提供 Kubernetes 支持作為正式包。
去年年中,SUSE 的新總裁Melissa Di Donato 上任,被前任 CEO 評價為:“她是一位久經考驗且充滿活力的變革推動者,她的許多成就都發生在高增長云環境中的訂閱業務上。”
對云的重視和看好也直接反映在SUSE 的營收上。2019 年 11 月,SUSE 披露財務信息,稱云服務提供商生態呈指數增長,在 Amazon Web Services,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Azure 等云提供商的推動下,云收入增長了 64%。
SUSE 的 “新產品”還有邊緣計算和 AI。
對標前文提及的關鍵詞 “邊緣計算”,SUSE 官網在 2019 年發過一篇名為《2019 年是物聯網和邊緣計算時代的到來嗎?》的文章。文中提到,每家主要的IT分析公司都將邊緣計算納入到 2019 年度的頂級戰略技術預測中。根據IDC 的數據,到 2023 年,將有超過 50%的新企業IT基礎架構在邊緣部署,而邊緣應用程序數量則會增加 800%。
今年 5 月,SUSE 的一篇博文還列舉了一些邊緣計算的應用場景,包括醫療保健和醫院、智慧城市、自動駕駛。
同時,近期發布的 SLES 15 SP1 也增強了對邊緣工作負載的支持。用于 Arm 15 的 SLES 15 SP1 支持兩倍于片上系統(SoC)處理器的選擇,這擴大了對 64 位 Arm 服務器和物聯網(IoT)設備上的存儲和工業自動化應用程序的支持。對于 64 位 Raspberry Pi 設備,現在支持完整的 HDMI 音頻和視頻,并提供 ISO 映像以加快安裝速度。
AI 方面。SUSE 官網最早從 2018 年開始更新有關 AI 的博客,也提出可以做 AIaaS 的服務商。
AIaaS 是人工智能即服務,是由 Amazon Web Services(AWS),Google Cloud,IBM Cloud 和 Microsoft Azure 等大型技術供應商提供的相對較新的公共云產品。它使企業可以將 AI 需求外包給供應商,如公共云供應商可以提供各種機器人,API 和機器學習框架,其他技術供應商提供 AIaaS 解決方案的其他要素。
而 SUSE Linux Enterprise 可為高性能數據分析工作負載,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提供一個并行計算平臺。
最新進展是,隨著 Tensorflow 2.1 最終進入 Package Hub,SUSE已經在免費和商業產品上,都提供了 AI 工具和框架。如 openSUSE Leap 15.2 添加了許多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軟件包,包括 Tensorflow,PyTorch,ONNX 和其他流行的 AI / ML 解決方案包。
SUSE 對上述系列企業IT服務抱有很大期待。Melissa Di Donato 在今年 5 月的一個采訪中透露,三年內,計劃將收入翻番,從近十億,增加到十億。
曾是最早的 Linux 發行商
SUSE 是成立最早,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 Linux發行商之一。
SUSE 1992 年成立,最初的目的是成為 UNIX 技術公司,并以 SlackeraLinux 為基礎,推出 SoftlandingLinux System(SLS)/Slackware軟件及 UNIX/Linux幫助文檔。1994 年,推出安裝光盤,并重新命名為 S.u.S.E. Linux 1.0,之后又更名為 SUSE,還延伸出Professional等系列。
(從 SuSE 到 SLE / openSUSE 安裝盒 圖片來源:SUSE 官方網站)
早期 SUSE 的開發工作都是內部進行的,直到 2005 年,SUSE 在新雇主 Novell的領導下,開放 SUSE LinuxProfessional 系列的開發。2005 年 8 月 4 日,Novell 公共關系科的領導及代言人Bruce Lowry表示,SUSE Linux Professional 系列的開發將變得更開放,也會讓社群參與工作,新的開發計劃名為 openSUSE,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及開發人員。2005 年 10 月,新更新的 SUSE Linux 就有了 OSS 版、試用版和盒裝零售版。
從 SUSE 開放開發的時間也可以看出,雖然 SUSE 早期的業務是基于開源軟件,但他們卻并沒有采用開源開發的方式。并且,在模仿紅帽的訂閱模式之前,SUSE 也并沒有走出自己的商業模式。
SUSE 面向企業用戶的主打產品是 SUSE Linux Enterprise系列,采用訂閱模式?,F在,SUSE 的企業版也有針對不同業務的服務,包括針對 SAP 應用、X86 服務器、和針對 X86 服務器的高可用拓展(服務器雙活 / HA)。
訂閱模式幫 SUSE 掙到了一部分市場。2019 財年,SUSE 公布,交付訂閱收入增長了 299%,SUSE 也已經取得連續九年的增長。
但與此同時,紅帽已經達成約連續 20 年的營收增長。當紅帽用訂閱模式從一眾零售商中脫穎而出之后,SUSE 名氣漸弱。2018 年,私募股權公司 EQT 收購 SUSE 時,花了 25 億美元,次年,IBM收購紅帽花了 340 億美元。
不僅如此,SUSE 還經常被拿來與 Red Hat、Ubuntu 一起作比較。尤其是在中國,SUSE 遠不如后兩者人氣高。有人分析過,為什么 SUSE 會錯失發展的機會。2012 年,有自稱是 openSUSE 中文維基唯一的非官方維護者的用戶發表觀點,解釋為什么 openSUSE 的人氣為何遠不如 Ubuntu 和 Fedora。
相較 Ubuntu,openSUSE 不夠重視桌面用戶,而是側重企業用戶。
德國注重版權保護,openSUSE 純凈度高,且設置了更復雜的分發條件,對用戶來說有使用壁壘。
早年并不注重中國市場。而老對手紅帽是中國政府邀請進來的。
SUSE 官方的人從來沒有專職專業的去做過社區,SUSE 的中文社區人員沒有一個是專職的開發者和程序員,沒有大學資源。
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也有參考意義。如第一點,SUSE 的目標客戶是企業,拼社區自然拼不過 Ubuntu。此外,對于中國市場,SUSE 雖然正在努力開拓,但效果如何并不好說,有開發者表示 SUSE 的熱度在下降,Melissa Di Donato 去年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并未透露中國市場的份額,而是說,不會針對某一個具體地區去分拆來看具體的營收,但可以說中國市場在以每年雙位數的速度在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 SUSE 的起源地德國,SUSE 的使用率似乎也不算太高。SUSE 在歐洲的業務未占一半,北美市場占比接近 40%。而德國慕尼黑政府近年多次在微軟和開源軟件之間更換時,也并未采用 SUSE 的 Linux。
不過,SUSE 也明確表示,不會放棄 Linux 和開源的策略。
江永清在說 SUSE 會分配很多資源在新產品方面時,也強調,傳統的操作系統業務非常重要,“因為現在還有很多客戶,還有以前遺留下來老的操作系統,大部分會遷移到開源的平臺上,開源到底是用免費的開源,還是用訂閱的開源,對我們來說生意上會有很大的不一樣,我們肯定要保證住。”此外,他還表示,中國市場,應用交付的要求比境外高很多,搞數據中心的主管人員可能原則上都會往開源的方向走。
開源獨立性與混合云
經歷去年的換將和重回獨立之后,SUSE 常強調兩點,一是 SUSE 是最大的獨立開源公司,二是會將開源與混合云結合。
早在 2019 年 4 月,IBM 對紅帽的收購完成之前,SUSE 時任 CEO Brauckmann 就表示,SUSE 將很快成為最大的、獨立的 Linux 公司。有外媒報道,SUSE 的幾位高管表示,客戶已經與他們接觸,因為他們不依賴于 IBM。這次在官宣收購消息時,也再次強調 SUSE 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開源公司。
開源界幾次大的收購,讓 “獨立的”開源公司成為珍稀。
2018 年,微軟以 75 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源代碼托管平臺 GitHub。2019 年,IBM 收購最大 Linux 發行商 Red Hat…… 這也讓開源公司的獨立性問題受到關注。開發者會擔心,開源公司產品會受到控股企業的影響,從而影響中立性。
不過,即便紅帽已經被 IBM 收購,而 SUSE 又重回獨立,但是,SUSE 已經依附在其他大型公司下經營了十多年,此時站出來大肆強調獨立性對開源廠商的重要性,似乎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
“我并不想特別強調我們是一個反潮流者。兼并和收購都是生意,到最后買賣雙方當成一個協議。另外,看買方想要得到什么?有時候買方希望得到更好的回報,從這個角度來看,各有所取。”江永清曾說,獨立之后,變化比較大的是優先級會按自身的意思去執行,“大企業有自己的經營方向,你要配合他的經營方向,你還要跟各個部門之間進行協調。當然也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大家幫你忙,但是你永遠是之一,不是唯一。”
此外,關于混合云。SUSE 加快轉向混合云是在去年 8 月換了新的 CEO 之后。去年 10 月,SUSE 決定停止 OpenStack 新版本的生產,并不再銷售 SUSE OpenStack Cloud,針對老用戶的剩余訂購期,SUSE 會提供過渡幫助。
放棄 Openstack,全面轉向 Kubernetes,也代表著從傳統私有云服務向混合云以及云原生的過渡。
Openstack 2010 年 7 月誕生,由 RackSpace 公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合作開發,是一個基于虛擬機技術的開源云計算平臺。由于 OpenStack 底層使用虛擬化技術,而虛擬機隔離性好,穩定,OpenStack 適用于搭建私有云以及基于私有云的使用場景。
Kubernetes 是 Google 在 2014 年發布的一個開源項目,之后捐獻給 CNCF 基金會,是基于容器的集群管理平臺。一個 Kubernetes 系統,通常稱為一個 Kubernetes 集群(Cluster),主要包括兩部分,一 個 Master 節點(主節點),和一群 Node 節點(計算節點)。Kubernetes 被認為適用于業務變化快,業務量未知的靜態使用場景。
“SUSE 正在將重點放在應用交付市場及其機遇上,并增加我們的戰略投資,以適應行業中的技術趨勢。”SUSE 發展和戰略聯盟總裁 Michael Miller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道。而 Kubernetes 更加靈活的場景部署,更符合 SUSE 的戰略。
看好 Kubernetes 的也不只是 SUSE。Gartner 預測,隨著本地云應用和基礎設施的普及,到 2024 年,成熟經濟體中,容器管理,尤其是 Kubernetes 的使用,將從 2020 年不到 35%,上升到 75% 以上。
此次收購,也會讓 SUSE 在云市場上,再次和老對手 Red Hat 直接競爭。Red Hat 也有自己的 Kubernetes 管理平臺 OpenShift,Red Hat 今年 4 月新上任的總裁Paul Cormier 同樣是開放式混合云的倡導者。
現在 SUSE 似乎希望將開源、獨立、云服務三個詞融在一起,以凸顯優勢。就像其 CEOMelissa Di Donato 所說:“此次收購增強了我們提供更全面的產品組合、選擇更大的客戶、不鎖定供應商的能力。它還將使我們在與云服務提供商、獨立的硬件供應商、系統集成商、和渴望提供更優客戶體驗的經銷商的合作中發揮更戰略性的作用。”
不過,獨立與開源對 SUSE 以后的商業發展作用有多大,也并不好說。
“你說我是一家開源公司,不代表就是一個可以商業化的東西”,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市場,職業 VC 高寧認為,選擇開源本質上只是個技術方向性的問題,不是商業問題,更不能成為一種商業模式,“首先是你面對什么樣的客戶、想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然后才是去考慮選擇什么樣的商業模式。”
那么,混合云是否會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