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m是GitHub專門為程序員推出的一個跨平臺文本編輯器。昨日,有用戶給Atom提issue稱其未經同意收集用戶數據。
“首次啟動Atom時,它會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聯系在Amazon服務器上運行的Microsoft/GitHub進程,并將我的IP地址和時間戳泄露給制造商,把我使用Atom的事實(通過出站請求)傳輸給成千上萬的其他人和組織。”
這位名為Jeffrey Paul的用戶表示是在首次啟動Atom時遇到了該問題。他發現在自己的信息已經被收集并發送出去之后,主應用程序窗口才打開是否連接服務器的詢問對話框。而這一問題100%能夠復現,也就是說并非偶然事故。
Paul指出,用戶的IP地址以及跟蹤/遙測/分析/自動更新目標主機IP等信息都在首次啟動時被傳輸出去,前兩個數據中還包括時間戳。“該元組(用戶源IP,atom.io目標ip,TCP端口,TLS SNI主機名,時間戳記)從用戶計算機發送時,其使用情況信息就會泄漏給成千上萬的不同人:ISP,托管提供商,網絡交換,情報服務者,Microsoft內部系統管理員,GitHub系統管理員和Amazon網絡管理員。用戶根本沒有機會選擇退出,或是阻止它,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發生。”
為此,Paul感到氣憤,并依照“間諜軟件”的定義——間諜軟件是一種軟件,有時甚至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有關個人或組織的信息,并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將此類信息發送給另一個實體——將Atom歸為間諜軟件。
他還提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意味著PR#12281上的工作尚未完成。這是2016年Atom團隊提出的“添加遙測同意設置”,該設置用于確定是否收集用戶的使用信息。而目前,根據Paul的描述,甚至沒有出現同意對話框,數據就已經被上傳了。
Atom團隊的Arcanemagus隨后在下方回復,表示“Atom設計為在連接網絡的環境中運行,可以執行諸如檢查更新之類的操作而不會提示用戶……您當然可以自由地阻止網絡訪問,并且如果您愿意,Atom也可以在脫機模式下運行。”
但顯然,這一說法不夠有說服力,Paul提出反擊:“沒有人說它不應該使用網絡,它只是在用戶授予其權限之前不應該使用網絡,否則會造成數據泄漏,這就是同意對話框存在的意義。”
Arcanemagus仍然認為阻止網絡訪問即可,還說,“這不是Atom團隊當前有興趣更改的東西”。
來自Atom團隊的Lee Dohm發表了最終回應,承認遙測程序包不應該在單擊按鈕之前發送信息,并將調查它與central.github.com的過早連接。但另一方面,他堅持Atom的設計模式如此,剩下的部分,特別是自動更新檢查,仍保留當前的設計方式。以及,再次表明,“如果您想要一個可以完全脫機工作且沒有任何網絡連接的編輯器,則Atom不適合您。”
此外,經過復現實驗,Paul還提出了另一個issue,他發現即便明確拒絕同意并退出遙測,遙測信息還是會被發送。這一情況的復現率也為100%。
在2016年那條添加遙測同意設置的PR下,又有網友展開了新的討論。其中一名用戶說道,“按目前的情況,這可能違反了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一般數據保護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