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國掀起了一輪云服務公司上市的浪潮。短短半年時間里,超過6家云服務獨角獸企業成功實現IPO。從市值、市銷率等指標來看,大多數公司都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部分公司(如CrowdStrike、Datadog、Cloudflare)甚至成為資本市場的明星。
在這些企業切入相應領域時,都已經存在占據市場優勢的傳統玩家和巨頭,例如微軟、IBM、Akamai等,然而在巨頭壓力之下,創新企業均實現了突圍和增長。財務方面,營收持續增長、保持了較高毛利率;業務方面,實現了高的客戶數量增長率和留存復購率。例如,安全廠商Crowdstrike在最近的三個年度,均實現了超過100%的客戶數量增長。
雖然這些企業在IPO前普遍虧損,IPO后股價和市值卻持續走高,這反應了美國資本市場對云服務企業價值和成長空間的良好預期。
由于美國云服務市場起步最早、規模最大、也最為成熟,對其他市場的發展趨勢往往有著“風向標”意義。美國這股上市熱潮的背后,是什么樣的美國云服務市場格局?又會給中國云服務市場的未來趨勢帶來哪些啟示呢?
巨頭盤踞的美國云服務市場
實際上,在云服務誕生之前,美國就已經形成了高度發達的IT服務業,催生出了一大批B2B科技服務巨頭,典型的有微軟、IBM、Oracle、谷歌、HP等。隨著云服務市場的展開和發展,這些巨頭紛紛轉型,向云服務領域滲透:
?2006年,AWS定義了IaaS商業模式和核心產品,開始探索云計算的“蠻荒地帶”。到2009年,已經初步形成涵蓋IaaS、PaaS的產品體系,確立了在IaaS和云服務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2008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App Engine(GAE),但是此后并未給予充分關注;直到2011年,才在AWS的探索和壓力之下,宣布轉型推出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與AWS在公有云市場中同臺競技。
?2010年左右,微軟才正式加入公有云競爭者行業。2014年,現任CEO納德拉秉持“移動為先、云為先”的理念走馬上任,微軟的公有云及IaaS服務走上了快速擴張的軌道。
巨頭的入局,不止于IaaS層面,而是構建起涵蓋IaaS、PaaS的立體式、豐富化的產品體系,除了云計算外,還包括數據管理、數據分析、AI平臺等一系列IaaS、PaaS相關組件。同時,巨頭還紛紛憑借巨大體量的“引力”,走“開放平臺”的路線,投入大量資源吸引技術伙伴和開發者,逐步滲透到云服務的各個領域。隨著規模效應的凸顯,“馬太效應”正在發揮作用。
在這一點上,中國云服務巨頭的發展路徑和美國同行也是極為相似,都是憑借全面的產品布局、生態資源、品牌優勢,逐漸吃下更大的市場蛋糕。
創新企業在巨頭叢林中成長壯大
巨頭林立和廣泛滲透的美國云服務市場,是否還有創新企業的巨大空間?
以Fastly與Cloudflare為案例來看。這兩家做CDN(網絡內容分發)業務的公司,目前均已上市,Fastly當前市值約20億美元,Cloudflare當前市值已超過50億美元。CDN其實是一個傳統的云服務業務,目前行業的領導者已經有Akamai、AWS、Azure、Google Cloud等,市場非常成熟與穩定。但Fastly與Cloudflare從邊緣計算和邊緣智能的前沿趨勢切入,讓傳統的CDN業務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想象空間。
DigitalOcean是在巨頭競爭之下不斷發展壯大的另一案例。2011年,DigitalOcean成立于紐約,以輕量化的云主機切入IaaS領域,將自己明確定位為“開發者的云”(Developer Cloud),為中小規??蛻艏皞€人開發者提供公共的IaaS服務。
DigitalOcean并不像巨頭那樣大規模、大范圍自建基礎設施,而是面向目標客戶、有針對性的部署資源。目前,其節點主要位于美國、歐洲熱門區域;此外,在印度班加羅爾部署了節點,用于服務當地的開發外包行業;在新加坡部署的節點用于輻射東亞區域的客戶。
得益于其清晰的市場定位、精準的產品體系、有序部署的基礎資源,DigitalOcean的客戶數和營收實現了穩步增長,根據其披露的數據,2015年~2018年,公司年度營收從7000萬美元躍升至2.5億美元,活躍用戶數達到50萬個。近期,其管理層引入了具有豐富IPO經驗的CEO和CFO,有望正式沖擊IPO。
成立于2010年的Datadog是一家多云管理公司。當云基礎設施向市場不斷滲透,對其監控、管理、運維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多云、混合云等常見場景下,云廠商提供的原生產品、傳統巨頭提供的軟件服務無法實現一致化的監控運維。
Datadog通過統一的數據平臺和可視化技術,創新性的解決了這一痛點問題。2012年,其產品和解決方案一經推出,就迅速獲得各行業客戶的高度關注,客戶量、營收持續快速增加,目前,企業級客戶數量已經超過8800個。
Datadog已于今年上市,目前市值超過90億美元,市銷率逾30倍,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肯定和追捧。
美國云市場生存法則
綜合以上案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美國的云服務市場,巨頭盤踞的同時,創新企業也有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什么出現這種“百花齊放”的現象?
首先是巨大的市場空間。美國互聯網發展較早,企業也同樣較早和較快的接受了云計算的概念,企業需求推動云計算快速發展,使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據知名第三方機構Gartner的分析,2019年,美國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接近1220億美元,且未來5年年復合增長率(CAGR)超過14%。
美國政府也曾發布了多項政策支持云計算發展,比如2010年提出“云優先”戰略、2018年又升級為“云敏捷”戰略,讓各機構采用可以簡化轉型并擁抱具有現代化能力的云解決方案。
其次,巨頭能力全面但無法通吃,創新企業構筑了差異化的核心能力。巨頭往往都是從通用性、基礎性的角度出發,依托資源優勢、市場優勢逐步滲透到各個專有領域,形成“大而全”的產品體系,而大量的客戶一般只需要其中的幾款核心產品,復雜產品體系對于客戶的實際需求而言并不具備壓倒性的說服力。而創新云服務商,專注在某技術或業務領域施加壓強,有望取得深入性的突破。
第三,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多云”才能讓企業安心。巨頭的產品體系是各自封閉的,相互之間無法打通,在遇到客戶跨云部署、混合云等場景時,自有產品往往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處于數據安全性的考慮,也有很多使用云服務的公司,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從而采用多云策略,這也給了中小廠商更多的發展機會。
有痛點,就有商業空間。沿著上述邏輯,可以發現,對于規模迅速擴大、客戶需求多元化、高度動態演變的云服務市場,“巨頭林立”遠遠不等于“寡頭壟斷”,“創新”、“差異化”,成為中小云廠商立足市場的重要錨點。
沒有天花板的市場,是創新者的樂園
在國內,今年以來,企業服務領域成為了投資和創業的熱點,從月度投融資情況(從天使輪到IPO)跟蹤來看,企業服務領域的融資數量、融資金額均位居前三甲。企業服務正在國內掀起投資的熱潮。事實上,處在后發位置的中國市場,正在上演著美國市場曾經發生的故事。
1.一個基礎性的事實是,處于后發位置的中國云服務市場前景廣闊、增速巨大。據Gartner的分析預測,從現在到2023年期間,我國云服務整體市場的CAGR達到29.1%,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測,云計算將與AI、5G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向各行各業深度滲透;到2023年,我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將超過60%,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雖然成長迅速,但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僅相當于美國云計算市場的8%左右,這與同期中國GDP約占美國GDP的66%的現狀差別顯著。
2.科技巨頭紛紛入局,轉型云計算。2009年,受AWS的啟發和電商業務的實際需求,阿里巴巴率先在國內探索和布局云計算,阿里云就此誕生;2010年,騰訊攜“開放平臺”的理念,正式上線騰訊云服務;百度則是“BAT”陣營中較晚入局的巨頭,直到2012年,才面向開發者開放云服務,2015年正式推出體系化的云服務產品;2017年,華為姍姍來遲,宣布成立Cloud BU,正式發力公有云市場。此外,電信運營商、外資云廠商等參與到云服務的市場競爭中。
總體來看,當前中國的云服務市場,類似于幾年前巨頭紛紛入局時的美國市場,處于多方巨頭混戰廝殺的狀態,基礎產品價格戰此起彼伏、產品體系還在構建和完善、技術仍在持續打磨。
3.誕生了一批在巨頭之外獨立發展、差異化競爭、客戶群體穩定增長的云原生科技服務廠商,例如聚焦于云服務的UCloud優刻得、青云等,深耕CDN領域的白山云,融合型數據庫創新企業PingCAP、大數據分析平臺企業Kyligence等。
這些企業聚焦于差異化的技術和產品、致力于解決客戶的痛點問題,在激烈的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并得到客戶的認可,部分優質企業已經成功上市或擬上市。我們也希望看到中國云計算市場“百花齊放”的局面,有更多的創業公司獲得資本支持而加速發展。
中國云計算需要更多的創新者和遠見者成長起來。“一個事業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就愈有利于社會。”期待更多的中國云服務商,成為市場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