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價值的支撐
比特幣在最近突破了5萬美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價值,更有很多如馬斯克等大佬和投行開始旗幟鮮明地支持大家配置比特幣。那么加密貨幣背后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呢?比特幣是否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呢?
其實我們去分析加密貨幣的價值,這個出發點,還是深受之前義務教育中學課本的影響了:“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等價物首先得有價值”,“紙幣因為本身沒有價值,只能算一種貨幣符號”。其實這些解釋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這個框架下去理解加密貨幣,就會受到一些干擾,我幾年前的一篇文章就是基于這個思路去展開的。
現在重新審視,更深入地思考,我們會發現一個更本質的問題:人們是怎么選擇貨幣的,為什么馬克思說“貨幣天然是金銀?“
其實人類早期用過石頭、貝殼、骨頭、陶器、青銅等作為貨幣,金銀在漫長人類歷史的最近一兩千年才在全球流行開來充當主要的一般等價物。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物品的價值雖然有變化,但是他們的天然屬性其實并沒有特別大的改變,但是卻都逐漸退出了貨幣流通領域。如今世界上通行的卻是貨幣符號“紙幣“。人們愿意持有一種貨幣,將其作為財富的象征貯存,作為交易的媒介使用,這個背后的支撐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是:“信仰“。
2、社會的基石
看到這個答案肯定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大家可以想想為什么我們愿意持有現在的紙幣,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幣值背后是有保障的,雖然從持有的那一刻起,大概率紙幣的價值就在貶值的路上,但是這個貶值的幅度是可以預期和可控的,并且我們相信這個紙幣能在預期的價格范圍內去兌換我們想要的東西。同樣的,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相信這一點了,那么紙幣就會變為一張廢紙。當然我們現在之所以相信,有一個很重要的保證,那就是國家的信用在背后做背書。
那么黃金和白銀呢?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我們曾經愿意持有和接受黃金和白銀也是上面的理由,但是我們最近相信黃金和白銀的保值和可兌換卻不是靠的政府,而是靠約定俗成,或者說“傳統“。我們現在如果像明朝一樣拿著一袋碎銀子去買車買房,或者買小商品,哪怕我們真得拿著足噸重的銀子去現場,銷售估計也會用異樣的眼神打量我們,然后堅決地拒絕。究其本質就是如今白銀已經不再是貨幣,這種交易就好像以物易物一樣原始而無法得到保障,白銀之所以不再是貨幣,恰恰是因為大家已經不相信白銀能再承擔貨幣的職能。(黃金的情況特殊,后面再說)
當然這里大家失去信仰的過程有政府的強作用力(廢除銀元,推行紙幣),所以這里會讓一些同學感到迷惑,以為貨幣之所以是貨幣,關鍵是因為得到了政府背書。政府背書確實關鍵,但是政府背書的目的其實還是通過建立和改變信仰,來廢立貨幣。
比如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由商人發行,并且由商鋪作為信用支撐的,一開始背后并沒有政府的背書和支持,但是并不妨礙它在一定范圍內的流通,核心就是基于對商鋪信譽的信任形成的信仰。
比如美元為什么能成為全球貨幣?這背后信仰的形成用了幾十年,過程中既有美國超強國力的背書,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使用習慣上20多年的過渡,石油美元保證全球結算的流動性基礎,最后通過一系列努力,美元才成為如今全球共同的信仰和硬通貨。
其實類似的“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鉆石,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價格?以及和成本不相稱的利潤?很多人說是營銷騙局,其實本質是人們對鉆石背后承載的對財富、權利、愛情的象征意義形成了共識,它就能賣出對應的價格。
比如現在茅臺為什么會成為逢年過節送家人親戚里的“硬通貨“?為什么能賣出遠遠高出成本價的價格,賺取高額的利潤?在建國前,茅臺的名氣其實遠不如五糧液和山西汾酒,當時的茅臺不管是好喝程度還是相對價值(生產成本)和現在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從一般勞動時間來看現在有可能更低),但是當時的相對價格肯定不能和現在同日而語,而茅臺就是因為建國后作為國宴用酒和饋贈外賓的指定白酒,逐漸在國人心中形成了共識,最后它的價格也就兌現了信仰。
再比如同樣一只股票,他的經營業績、行業環境都沒有大的變化,為什么有的時候能突然上漲100%或者下跌50%?同樣是因為買賣雙方的“共識”或者說信仰發生了波動。
再比如王者榮耀中的一個皮膚,有人愿意支付幾百塊錢,這里按馬克思的價值理論顯然是無法解釋的(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算,這個虛擬皮膚價值應該為0,而且和其他價值幾十元以及免費的皮膚無差別),只能說是因為買的人相信了這個皮膚值這個錢,他就完成了支付。
這種說法聽著有一些唯心主義的味道,其實人類的所有大規模協作都是基于共同的“信仰“。
宗教就不用多說了,雖然在現代科學和物質文明面前,宗教對很多人只是一個心靈庇護所。但是要知道曾經在伊斯蘭教的凝聚下,綿延6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還有后續統一中東的塞爾柱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有宗教狂熱支持下的十字軍東征,西班牙帝國對美洲的征服。在更早的古代,對希臘諸神的共同信仰,將松散的城邦團結在一起,才有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如果沒有對沒有對太陽神延綿千年的信仰基礎,也很難想象埃及金字塔這樣的世界奇跡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持續地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建造。
而說到遠古時代的國家,也不過是幾個部落之間因為信仰共同的神而走到了一起,結成的聯盟。最典型的,比如西周立國后,周天子就成為了天下共主,大家或是出于敬畏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其他,最后都接受了這個共同的信仰。而同樣在那個年代,大家消耗大量的戰利品、勞動力和收成或用于祭祀、修筑建筑,表達對信仰中天神的尊重,或用于將自己打扮成大家信仰中的天神……
而直到19世紀以前,其實民族國家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少數派,更多的是類似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奧匈帝國、神圣羅馬帝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而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開始,對于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信仰,才逐步在歐洲萌芽、扎根,促成了德國、意大利的獨立和崛起,之后更是由于一戰后創立了幾十個民族國家,結合二戰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成為了世界的主流。
我們去看過這些過程,會覺得很神奇,人類因為精神上的信仰聚在了一起,最后卻在這些精神信仰的加持下改變了物質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成就。而在這里貨幣其實是具有最廣泛基礎,和最強大協作能力的共同信仰……
3、加密貨幣與大宗商品
說回到比特幣以及各式各樣的“加密貨幣”,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有信仰存在,他們就會有自己的價格。在這一點上,他們很像線下那些銅、鋁、錫、白銀之類的大宗商品。當投機商們在期貨市場交易這些商品時他們交易的其實并不是這些物品的價值,而是基于對未來價格的判斷,按現在大家的共識去買入賣出。假如有一天,銅在工業界的所有實際用途都被取代并且也不再作為首飾等奢侈品(其實現在應該也沒人像幾千年前的古人一樣用銅首飾了),銅的價格會歸零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非大家有一天無法再將銅從一大堆石頭中區分開來,并且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對這個金屬產生興趣。
在這些大宗商品中最特殊的還要額外提一下前面說的黃金,雖然黃金并不是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是貨幣,在今天的大多數國家,黃金也不再是法定的貨幣。但是100年前幾乎全球統一的金本位制度,這個最近的記憶使得黃金成為當前人類歷史中記憶最清晰的貴重金屬、財富的象征、“天然的貨幣”,在今天仍然有最廣泛的民間信仰基礎,它不光是很多央行的資產儲備的構成部分,也是貴重金屬里唯一的避險資產(白銀就沒有這個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其實算民間的“半個”貨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有局部共識長期存在,各式各樣的“加密貨幣”就好像線上的大宗商品,他們可能是銀,可能是錫,可能是銅。他們因為部分人共同的信仰有了自己的定價,也正是隨著這些信仰的起落,而不是挖礦成本的高低,決定了實際的供需,最終決定當時的價格。
至于“加密貨幣”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是否能成為真正的貨幣,或者至少能不能對標線下的“黃金“,那其實就需要建立一個全球的信仰。一個普通的生產者可能會拒絕你用銅去換他制造出的糖果,但是現在世界上應該不會有人拒絕黃金(有可能有一些原始部落會寧可要石頭或者貝殼,當然這部分就算存在也是可以忽略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加密貨幣“離黃金或者說真正的貨幣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4、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目前全球唯1.5個的世界貨幣(或者說對硬通貨的普世信仰),半個是黃金,一個是美元。如今美元的信仰正在面臨各方面嚴峻的挑戰。正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國王遲暮,可能的繼承人們都在蠢蠢欲動,在這里面比特幣肯定是一個熱門的候選(而黃金大概率是難以再轉正了),要成為現代世界貨幣需要滿足的技術條件其實只需要兩個:1、支持方便的全球流通。2、足夠的安全保障(不會輕易丟失、被偷、變質……)。其實比特幣具備,很多候選人也都具備。包括許多國家的法幣,也在嘗試數字化,當然這里技術條件不是關鍵,關鍵是信仰如何建立。
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東部作為一種民間信仰興起,在古羅馬一度被禁止和迫害,但是一直到四世紀初戴克里先執政時,羅馬帝國一直陷入對基督教越鎮壓,基督教就越興盛的怪圈。到公元313年《米蘭敕令》公布,宗教自由合法化后,基督教一路逆襲,只用了短短80年,在392年就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和唯一合法的宗教。
公元十六世紀,羅馬教廷在歐洲的統治開始衰落,教皇仍然擁有巨大的權力和財富,為了維持各種巨額開銷,教皇通過販賣“贖罪券“,設置各種捐稅來彌補虧空,最后終于引得馬丁路德振臂一呼,宗教改革拉開序幕。在這次運動中,新教雖然有多個流派,但是共同的特點都是要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其中英格蘭教會則直接與羅馬教會決裂,英國國王成為英國國教的教宗。
國家對信仰的形成、改變和消亡有重大的影響,但是同時國家也無法壟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