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所有CIO都在關注數字化轉型,并且大部分CIO正在進行親身實踐。數字化轉型需要IT賦能,需要通過數據驅動企業業務的變革,而在技術的背后,是對技術人才的爭奪戰。對于中國的大部分傳統企業而言,在跟互聯網、金融等先進行業競爭人才時往往處于劣勢,除此之外,投入的不足也是制約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難以提速的主要原因。
即使尚未啟動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也面臨著要錢沒錢(預算不足)要人沒人(人員短缺)的困境。以某公司為例,一方面,剛剛上線兩年的軟件由于開發周期過長,現在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業務的需求,修改功能意味著不斷的二次開發,如果培養內部開發人員,意味著要擴大團隊編制,老板未必批準;另一方面,將近二十年的財務軟件仍在服役,找供應商開發,調整一個必填字段的報價高達兩萬,毫不夸張。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恐怕是所有IT管理者心中的痛。
如何解決這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呢?資深CIO支招,企業可以培養二次開發人員,但為了節約成本,可以不必培養全棧開發,去從零開發一個系統。如果一定要開發屬于自己的系統,要考慮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市面上找不到這樣的系統;二是可以用低代碼平臺開發完成。實際上,低代碼平臺已經成為繼中臺之后的又一行業熱點,已有很多企業和開發人員從中受益。
可組合時代來臨 低代碼優勢凸顯
縱觀應用軟件市場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代:
- 以IBM、甲骨文、SAP等軟件大佬為主稱霸市場的大一統軟件時代,這些軟件公司的產品大而全,企業可以按需選擇,當然軟件的費用也非常高昂。
- 應用軟件的云化時代,通過功能的碎片化,以連接的方式來構建應用。應用軟件的SaaS化程度,美國高于中國,但是美國企業核心的應用系統仍然離不開IBM、甲骨文、SAP的軟件來支撐其核心業務。而在中國市場,隨著去IOE的加速,一批信創軟件開始崛起,也有一部分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核心系統收獲了不錯的成績。
- 可組合式的平臺化時代。Gartner將組合式應用程序納入2022年12 大戰略性技術趨勢之一。可組合式平臺背后需要四大支撐:一是可以通過領域建模的方式構建應用場景;二是通過AI的幫助進行預測和優化;三是借助RPA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四是采用事件驅動的模式。在可組合式的時代,低代碼在軟件開發領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低代碼技術并非憑空出世,網絡調研問卷等工具,是最簡單的低代碼應用場景,可以完全脫離代碼,由業務人員自主完成。第二個領域是以協助為導向,通過excel表的方式實現多場景的輕量化應用,但是這類應用難以滿足企業核心應用軟件的開發需求,尚未解決全代碼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市面上頭部的一些低代碼平臺已經具備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能力,相信在市場需求的引導下,將會很快普及。
低代碼的優勢:多快好省
低代碼開發,讓大部分開發工作可以通過簡單的拖拽與配置完成,代碼編寫更少,環境設置和部署也更簡單,在軟件全生命周期流程上的成本投入更低。以前程序員開發主數據大概需要5天左右時間,有了低代碼平臺,10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以前需要由高級軟件工程師寫出來的程序,有了低代碼平臺,初級軟件工程師甚至是業務人員即可完成。代碼并非越多越好,代碼越多,意味著出錯率越高,低代碼開發在少寫代碼的同時,意味著要測試的代碼量更少,出現bug的概率也更低。
低代碼的優勢顯而易見,不僅意味著代碼更少,具備低代碼開發能力的人更多,還意味著產品上線的時間更快,軟件的質量更好,軟件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更節省,其“多、快、好、省”的優勢能夠幫助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降低創新的成本。據Gartner預測,到2024年,65%的應用程序將使用低代碼模式構建,在未來三年內,低代碼將推動幾乎三分之二的應用程序開發。
低代碼平臺的應用現狀
波士頓Creatio公司的《2021年低代碼狀態報告》顯示,企業領袖們正在致力于實現低代碼的數字化轉型,但是60%的受訪者表示,缺乏低代碼平臺的經驗是采用低代碼的最大障礙。該報告稱,該公司調查了來自各行各業的1022位IT、數字和商業領袖,結果發現只有6%的低代碼工作由業務人員獨立完成,而大部分低代碼工作均由IT工作者承擔。
現階段,由毫無技術背景的人用低代碼平臺來搭建應用軟件難度系數太高,不懂開發知識和開發語言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軟件應用操作和原理結構,涉及組件、元素、表單、頁面布局、數據走向的邏輯關系等一系列基礎知識,這也是低代碼平臺暫時無法像修圖界的“美圖秀秀”那樣人人可用的主要原因。
低代碼開發平臺的作用是讓軟件開發者能夠專注于復雜大型軟件的開發工作中,那些日常的低效、冗余、簡單、個性的軟件應用模型搭建,都可以交給低代碼平臺完成。與此同時,低代碼平臺能讓那些不懂任何開發語言的業務人員和管理者參與到軟件開發的工作中來,這讓軟件開發更能貼近用戶需求,使組織內部的協作更高效,打造出的產品將更具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低代碼平臺并非憑空出世,至少已經發展了十余年的時間。目前來看,低代碼平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 一是將低代碼平臺作為業務的原生軟件開發商,例如Mendix,ClickPaaS;
- 二是原來做財務、ERP、OA的應用軟件開發商,例如用友、金蝶、泛微,這類群體構建低代碼平臺的目的是在原有業務產品的基礎上,更好的滿足企業定制化、個性化的開發需求;
- 三是互聯網公司,例如華為、阿里,為了解決生態伙伴、客戶業務的共創需求,也推出了自己的低代碼平臺,或者接入了各類低代碼平臺。
整體來看,這三類廠商加起來總數達到四五十家,百花齊放的背后,也讓CIO、ITM以及開發者們面臨著平臺選擇上的難題。
如何選擇低代碼平臺?
低代碼開發平臺需要慎重選擇,因為每個低代碼平臺都需要花費精力來學習和適應,這是一種無形的成本。此外,由于低代碼平臺剛剛起步,尚無統一的標準,各平臺之間的數據和業務并不互通,這意味著從一種低代碼平臺遷移至另一種的難度很大。
選擇低代碼平臺,應考察平臺是否具備以下能力:領域模型、可視化UI構建、自動化流程編排,數據整合分析,開放擴展、復用等核心能力。目前來看,做的比較好的低代碼平臺能夠具備以上能力,國內的平臺在體驗和使用感受方面更勝一籌,國外頭部產品的顆粒度更細,提供的能力更強,在面對復雜業務場景時更具優勢,但是上手難度更大,學習成本更高。
在進行低代碼平臺選擇時建議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評估:
(1) 低代碼平臺的構建能力,包括頁面構建能力、數據集成能力,規則定義能力,表單、流程、組織、權限的配置能力,應用庫的豐富程度,顆粒度的細膩程度等等;
(2) 是否能夠無縫整合企業自主開發的系統以及PLM、MES、ERP、CRM等企業核心系統;
(3) 低代碼平臺是否容易上手、易于操作,是否具備較強的易用性;
(4) 低代碼廠商的品牌能力及客戶覆蓋量,大的品牌不容易在使用的過程中夭折;
(5) 平臺是否安全可靠,產品的穩定性和后期的可維護性如何;
(6) 平臺與第三方平臺的兼容性如何;
(7) 平臺的性價比。
目前,一汽、上汽、中集車輛、蒙牛、立白、居然之家等大型的頭部企業,制造業、金融、保險、零售、物流、醫療、制藥、教育等各行業的中小企業,都在用低代碼開發的方式開發應用,用最快的響應速度進行數字化轉型。尚未采用低代碼平臺進行開發的企業也不要心急,低代碼平臺恐怕難以100%滿足業務場景的搭建需求,因此前期的選型和評估工作至關重要,切勿倉促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