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直以來,知識分子都是最吃香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更是因為幾乎一切從事腦力勞動的職業,都是職業壽命十分長的,而且通常是“越老越值錢”。
正是因為腦力勞動可以在工作中不斷增值,讀書才會被奉為最高級的道路。
不僅是文化、歷史、政治等文科領域,甚至是生物、物理、醫學、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都是越老越值錢。因為他們一直在積累、進步。
但是,現代知識分子群體中卻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異類。
同樣作為知識分子,同樣進行腦力勞動,同樣在積累、進步。但他們并不是越老越值錢,而是越老越貶值。他們的職業壽命普遍較短。甚至出現了35歲危機。
對,這個“異類”就是程序員。(他們自稱程序猿看來還是挺合適的。)
為什么程序員如此特殊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互聯網的更新換代太快了??斓绞裁闯潭攘四?快到經驗無法成為教材,甚至毫無價值。
其實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如果原始積累的知識無法為下一代所用,經驗就一文不值。
互聯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太多顛覆性的創新了。
微博顛覆一波,微信又顛覆一波,自媒體又顛覆一波。網購顛覆一波,移動支付又顛覆一波。直到一臺手機全部搞定了,小視頻、直播帶貨、小程序、中視頻又層出不窮。老一輩的程序員的經驗和積累,遭遇了批量性的淘汰,變得毫無價值。程序員需要的僅僅是創新,只要不能立于潮頭,就只能躺在沙灘。這很殘酷。
試想一下,如果醫學上有了顛覆性的創新,例如萬能藥出現了,那老醫生的臨床經驗其實也是會變得一文不值的。因為醫生不再需要經驗了。
這樣的例子現實中還有很多。
當紡紗機出現了,你手紡布的技術再好也會失去價值。也許你的個人價值還在,但是你的教育價值不存在了。你的經驗不值錢了。
而當活字印刷出現了,你的雕刻版做得再漂亮也會被淘汰。當復印機出現了,你的活字印刷再精細,也無法存活。顛覆性的創新是一定會讓前浪死在沙灘上的。
當上一代技術被新技術淘汰的時候,掌握上一代技術的人就會被掌握新技術的人取代。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
但絕大部分的科技換代都要經歷十分漫長的時間。所以,通常只有一代前浪會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而且前浪也可以在漫長的時間里進行轉型,所以傷害的面積會相對較小。
但互聯網是自古以來發展最快的科技,它的更新換代不僅僅比人的壽命周期要短得多,甚至比人的職業壽命還要短得多。
而又因為青少年比成年人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和更多的學習時間。所以,當新一代技術出現的時候,程序員就必然是年輕人的天下。因為青少年對新知識的認知其實已經超越了老一輩的人。而老一輩本來應該最值錢的經驗,變成了毫無價值的歷史遺產。
這就是程序員35歲危機的根本原因。
但是,現在互聯網行業顛覆性的創新也越來越少了。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許會慢下來吧。如果真的可以實現平穩過渡,程序猿還是有希望變回程序員的。到那時候,你們也會越老越值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