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D(Hard Disk Drive)硬盤驅動器
HDD(Hard Disk Drive)即硬盤驅動器的英文名。最基本的電腦存儲器,我們電腦中常說的電腦硬盤[C盤、D盤為磁盤分區]都屬于硬盤驅動器。目前硬盤一般常見的磁盤容量為40G、80G、120G、160G等等,目前最高的桌面級硬盤為2TB。硬盤按體積大小可分為3.5寸、2.5寸、1.8寸等,按接口可分為PATA、SATA、SCSI等,PATA、SATA一般為桌面級應用,容量大,價格相對較低,適合家用;而SCSI一般為服務器、工作站等高端應用,容量相對較小,價格較貴,但是性能較好,穩定性也較高。
SSD(solid state disk)固態硬盤
目前的硬盤(ATA 或 SATA)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就儲存在磁碟扇區里,固態硬盤數據就儲存在芯片里。
SSD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芯片)組成,簡單的說就是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制成的硬盤。由于固態硬盤沒有普通硬盤的旋轉介質,因而抗震性極佳,同時工作溫度很寬。廣泛應用于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絡監控、網絡終端、電力、醫療、航空等、導航設備等領域。
基于非永久性存儲器
由非永久性存儲器制成的固態硬盤主要用于臨時性存儲。因為這類存儲器需要靠外界電力維持其記憶,所以由此制成的固態硬盤還需要配合電池才能使用。非 永久性存儲器,例如SDRAM,具有訪問速度快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將需要運行的程序首先從常規硬盤復制到固態硬盤中,然后再交由計算機執行,這樣 可以避免由于硬盤的啟停延遲、尋道延遲對程序性能造成的影響。
此外,由非永久性存儲器制成的固態硬盤還用于應急備份。當電源意外中斷時,靠電池驅動的這類固態硬盤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將數據轉移到常規硬盤中。當電力恢復后,再從常規硬盤中恢復數據。
基于永久性存儲器
永久性存儲器的數據存取速度介于非永久性存儲器和常規硬盤之間。和非永久性存儲器相比,永久性存儲器一經寫入數據,就不需要外界電力來維持其記憶。因此更適于作為常規硬盤的替代品。
閃存是最常見的永久性存儲器。小容量的閃存可被制作成帶有USB接口的移動存儲設備,亦即人們常說的“優盤”。隨著生產成本的下降,將多個大容量閃存模塊集成在一起,制成以閃存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盤已成為可能。
形式
作為常規硬盤的替代品,固態硬盤被制作成與常規硬盤相同的外形,例如常見的1.8英寸、2.5英寸或3.5英寸規格,并采用了相互兼容的接口。
優點
和常規硬盤相比,閃存具有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使得數據能更加安全的得到保存,而且也延長了靠電池供電的設備的連續運轉時間。
例如韓國三星半導體公司(SAMSUNG Semiconductor)于2006年3月推出的容量為32GB的固態硬盤,采用了和常規微硬盤相同的1.8英寸規格。其耗電量只有常規硬盤的5%,寫入速度是常規硬盤的1.5倍,讀取速度是常規硬盤的3倍,并且沒有任何噪音。
在2007 Computex中SanDisk發表了64GB與32GB的固態硬盤,并有2.5吋、SATA接口與1.8吋、UATA接口兩種規格。A-DATA現場 展出的固態硬盤分為2.5吋與1.8吋兩種,其中2.5吋采用SATA接口,最大容量可達128GB;1.8吋機種則是采用IDE接口,最大容量可達 64GB,可分別使用在筆記型計算機與更小的UMPC上,用來取代傳統的硬盤。
缺點
成本是限制固態硬盤普及的最大問題。目前,無論是永久性存儲器還是非永久性存儲器,其每百萬字節成本都遠遠高于常規硬盤。因此只有小容量的固態硬盤的價格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承受。
固態硬盤以往由于價格高昂,通常只使用在軍事及工業用途上,不過拜NAND閃存成本不斷下降所賜,如今固態硬盤已經使用在一般的筆記型計算機 上,并預計于刀鋒式服務器上逐步采用,提供全新的計算機使用體驗。相較于傳統的硬盤,固態硬盤具有速度快、耗電量低與可靠性較高的優點。由于硬盤早已是系統 效能的瓶頸,因此改采固態硬盤,將可以帶來令人興奮的效能提升。
基于閃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為存儲介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現有能生產的廠商有SanDisk、Transcend(創見)、(中國)憶正等。